耐低温PLC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情况
公司新闻
来源:原创 2025-01-06 10:44:25 4
耐低温PLC是基于微处理器,结合计算机、通信、联网和自动控制技术而开发的新一代工业控制设备。可编程控制器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超过30年,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生产领域,成为提升传统工业设备水平和技术能力的重要支柱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,推动可编程控制器在我国的大规模应用,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编程控制器技术,应该是广大技术人员努力的目标。
我国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发展与国际发展路径存在差异。国际上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经历了从研发、开发到生产和应用的完整过程,而我国则是通过引进整套设备、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、进行消化吸收和合资生产,最终实现广泛应用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:(1) 耐低温PLC的初步了解阶段(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)
国际上可编程序控制器(PLC)的发展,首先引起了国内工程技术界的高度关注。我国对PLC的认识始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,当时在上海宝钢一期工程中引进了多种型号的成套设备,共有约200台可编程序控制器。这些PLC应用于原料码头、高炉、轧钢和钢管等整个钢铁冶炼及加工生产线,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继电器逻辑系统,并部分替代了模拟量控制和小型DDC系统。继宝钢一期工程后,国内许多制造企业也相继引进了设备和生产线,大多数都配备了可编程序控制器,其应用涵盖了电站、石油化工、汽车制造、港口和码头等多个领域。正是在这些成套设备的引进过程中,我们拓宽了视野,对可编程序控制器有了更深的理解,从而也推动了其在我国的发展进程。
(2) 耐低温PLC的引进、应用及消化吸收阶段(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)
80年代初,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,国外原装可编程序控制器陆续进入国内市场。许多部门和单位开始引进可编程序控制器,并自主设计控制系统。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到建材、轻工业、煤炭、水处理、食品、制药、造纸、橡胶以及精细化工等多个工业领域。
随着应用能力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增加,部分部门和单位在技术与贸易相结合、消化吸收的原则下,既开展了二次开发和应用研究,又引入了可编程控制器的生产线,成立合资企业来生产可编程控制器,并积极开发自主品牌产品。
与此同时,国内也开始研发可编程控制器产品。当时在上海、北京、西安、广州、长春等地,约有20多家科研机构、高等院校和工厂参与了可编程控制器的研发和生产。然而,由于资金短缺、后续研究力量不足以及生产技术相对落后,这些项目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,未能实际应用或实现工业化生产。
(3) PLC的广泛发展阶段(1990年代初至今)
进入90年代,我国的可编程控制器开始进入一个广泛发展的时期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政府重视
耐低温PLC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。在当时机械电子工业部的领导下,1991年成立了可编程序控制器行业协会。该协会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充当了桥梁,促进了信息的沟通,为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。同时,相关部门也重视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标准化工作,1993年成立了可编程序控制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,这为我国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b.应用范围更加广泛。
在这个阶段,PLC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,以及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,成为企业提升设备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。在宝钢的二期和三期工程中,使用了来自多个国外厂家、三十多种机型、超过六百台可编程控制器。在广西玉柴机器有限公司的柴油机生产线上,近二百台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的可编程控制器也被广泛应用。像这样的系统大规模使用可编程控制器已变得非常普遍。在这一阶段,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应用、软件开发和设备配套方面展现了出色的能力。